编者按:2025年6月10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分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首次举办。该分论坛由中央宣传部文明实践局、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精神文明网承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协办,旨在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交流新做法、分享新经验,凝聚新共识,推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让党的创新理论照耀网络空间。在分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共话创新经验,分享实践智慧,对做好基层理论宣讲,提出了一系列接地气的金点子、有网感的新表达、可操作的实招数。现集萃部分观点,供参考。
基层创新理论宣讲的“破题三招”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基层党委聚焦“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三大核心课题,探索出一套接地气、入人心的宣讲路径。
在“讲什么”上,构建“金句+关注点+身边事”内容体系。精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朗朗上口的经典金句,传递理论温度;围绕教育医疗、就业创业、养老托育等群众“急难愁盼”领域设计宣讲课件,讲透政策与生活的关联;挖掘身边好人好事、先锋榜样,用“看得见的故事”让理论更具共鸣。在“怎么讲”上,打造“十个出来”(读、讲、演、唱、画、播、评、比、塑、问)传播模式,形成可听、可看、可感知的全方位宣讲矩阵。在“谁来讲”上,按照“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的思路,建强“干部+专家+百姓”宣讲队伍。党员干部带头开展三级书记讲党课、千人万户大走访,推动理论宣讲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专家学者依托“罗浮大讲堂”等平台,传递前沿理论;组建近300人的“百姓名嘴”库,汇聚乡土能人、行业先锋、“五老”及网红达人,用群众语言讲好身边故事。(周耿斌/广东省博罗县委书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
构建理论传播“365”模式 让宣讲融入日常
为增强理论宣讲吸引力,山东荣成市创新构建理论传播“365”模式,实现全年无休、触手可及的常态化传播。
具体而言,“3”即三种创新形式:打破传统讲台模式,推出“线上+线下”“讲座+体验”“点单+配送”3类宣讲形式,覆盖多元场景。“6”即六类宣讲队伍:组建党员干部、部门专家、社会组织、夕阳红、红领巾、“百姓名嘴”等6类宣讲队伍,配套编写《和风习语》宣讲书目(精选50条金句,以群众语言解读成25万字教材),成为宣讲“掌中宝”。“5”即五级宣讲阵地:构建中心、所、站、点、户五级体系,既有固定阵地,如2000余个“文明实践宣讲点”,依托514处暖心食堂开展“餐前一刻钟”微宣讲,老人从听众变宣讲者;也有流动阵地,50余辆“学习强国”“道德模范”主题宣讲公交车,通过车厢展板、车载电视传播新思想、新风尚。(隋艳秋/山东省荣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三方面破题理论传播“落地难”
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围绕理论传播,我们探索了三方面经验做法。
一是找准群众“当前流行”的热门点。谁人气旺找谁,为此我们选派新闻宣传、理论宣讲、文艺活动、非遗传承4个领域的导师,结对全省100个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全省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二是抓住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点。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我们最该做的事,要学会把群众诉求转化为解题思路。三是紧贴群众“喜闻乐见”的需求点。不同的群体,对理论的认知特点和需求点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改变理论的传播形式。如结合南昌网红城市定位,我们推出免费红色旅游线路,既传播理论,又助力城市宣传。(涂睿/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文明实践员)
党的创新理论在乡土绽放
曾是“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无财政收入、无办公场所)的下党乡,1987年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1989至1996年,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访贫问苦、指导发展,留下“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引领下党开启脱贫征程。30余年来,下党从穷乡僻壤变身生态红色旅游小镇,2021年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2014年,“三进下党”志愿宣讲队成立,用“大白话”拉家常:茶园里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院子里算旅游经济账,学校里讲知识改变命运故事。队伍组建后,退休教师、返乡青年、民宿老板、“新农人”、七旬老人甚至小学生纷纷加入,更通过短视频、网上直播让党的理论深入人心。(刘明华/“中国好人”、福建省寿宁县“难忘下党”主题馆讲解员)
三座“连心桥”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安徽首个市级融媒体原创网评栏目,“皖中评”始终坚持 “传递主流价值、引领网络舆论、回应百姓关切、传递网民心声”,逐步成长为党的理论宣讲的重要阵地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第一座桥:用“泥土味”代替“艰深感”。通过将宏大理论与本土发展实践相结合,以“民生冷暖”为选题切入点,采用“理论+实践”的讲述模式,让内容自带泥土芬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变得可触可感。第二座桥:用“指尖点”撬动“心尖热”。敏锐捕捉社会焦点、群众关注的话题,并快速发声,推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播,真正把党的理论入脑入心。第三座桥:用“办实事”架起“连心桥”。从微小切口切入,既传播城市温度,又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潘琳琍/合肥日报传媒集团编辑出版中心网站编辑部主任、“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