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有效性的思考
编者按:2025年6月10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分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首次举办。该分论坛由中央宣传部文明实践局、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精神文明网承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协办,旨在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交流新做法、分享新经验,凝聚新共识,推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让党的创新理论照耀网络空间。现摘编部分嘉宾发言,供参考。
在万物皆媒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网络理论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重要课题。做好党的理论创新的网上传播,我认为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通过精准锁定目标人群,增强理论传播的针对性,通过精准转化理论话语,提升理论解释力。通过传播过程的精准交互,提高理论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多措并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一是精准定位。以精准定位实现精准触达,是提升理论传播有效性的基本前提。随着移动媒体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在人群注意力日益分散并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个人爱好、阅读习惯不同,人们对信息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只有实现对目标群体的精准定位与精准画像,从“人找信息”及时转变为“信息找人”,精准匹配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像钩子一样紧紧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才能有效提高理论传播效率,实现高质量传播。
二是精准转化。话语的表达方式深刻影响着理论传播的效果。准确、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能够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理论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而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的话语就会在干群之间立起一堵无形的墙,疏远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导致低效传播甚至无效传播。创新理论话语表达,不仅要研究“看法”,更要研究“说法”;要善于用“新言新语”“网言网语”“微言微语”。要把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以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群众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走进群众心田。“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以真实可感、丰富多元的故事为载体,联系身边事、身边人,把深刻的道理用简洁形象的方式讲清楚、说明白,实现理论的通俗化、具象化,就能让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是精准交互。交互性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基本特性。做好互动式传播是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的“顺势而为”,是推动理论传播力、影响力与吸引力、感染力同向而行的“乘势而上”。网络传播中的“精准交互”,可以有效满足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增强受众群体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群体参与、放大社会影响、提升传播效能。不同受众群体的交互偏好也有所不同,年轻的受众群体对网络互动的接受度更高,更愿意参加热点制造、内容共创、话题讨论等环节。比如,“浙江宣传”定期围绕一个话题,在把握网民情绪基础上,精准与网民互动,高度凝聚了思想共识,近期他们围绕“文科”发展的话题,推出了“文科何去何从”“AI时代,学语文还有用吗”等多篇切中网民关切、直抵网民心坎的评论,理性分析、正面互动、有序引导,效果就非常好。因此,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的有效性,需要打破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积极探索让理论传播“破圈”的新载体、新路径、新方法;要注重及时反馈,以受众的体验感和代入感为突破口,优化互动性环节,让受众群体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参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全过程;要积极调动受众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强化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与传播媒介以及与理论专家的互动,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把有深度的理论转换为有温度的故事;把天下事讲成身边事,促进理论的高效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岳奎/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