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但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始终如精神灯塔,照亮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将抗战胜利纪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为时代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翻开抗战历史长卷,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诠释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爱国情怀。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坚贞誓言,左权“猎猎军旗烈烈生,拼将热血染丹红”的壮烈抉择,还有千千万万无名战士“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决绝姿态,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今,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这份爱国情怀仍是核心底色,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可以通过红色主题展览、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校园红色教育实践等多种形式,让青年一代读懂先辈们的赤子之心,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变为行动,让忠党报国成为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行为自觉。
回望14年抗战历程,“上下同欲者胜”的团结伟力,是中国战胜强敌的关键密码。地道战里,村民与战士“你递铁锹我挖洞”,不分你我;沂蒙儿女们“最后一粒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倾其所有;数万海外华侨青年跨越山海回国参军,万里赴戎机。这种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核。为此,我们要主动讲好新时代的“团结”故事。通过鲜活的叙事,让“团结”二字从历史记忆中走出,成为全社会的行动共识,让众志成城的精神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抗战历史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东北抗联战士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身着单衣与敌人周旋;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用生命诠释“燕赵慷慨士,舍身赴国难”的不屈气节。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今天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精神宝库”。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让斗争精神融入时代发展。面对工作中的“娄山关”“腊子口”,要有披荆斩棘的闯劲;面对项目推进中的难题,要敢于跳出固有思路寻突破;面对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和行为,要勇于说“不”,守住文明的底线。让每一次“闯关”都成为成长的“磨刀石”,让百折不挠的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80年风雨兼程,伟大抗战精神从未褪色,全社会要共同传承这份精神财富,将爱国情怀、团结伟力、斗争精神转化为立足岗位的实干、服务人民的担当、推动发展的行动,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朝阳门工作室 贾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