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摩天大楼在各个城市的天际线间难分伯仲,当宽阔马路成为城市建设的标配,人们忽然发现,衡量一座城市的魅力,早已跳出“比楼高、比路宽”的单一维度。如今的城市比拼,拼的不仅是硬设施,拼的更是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比的是市井街巷的“烟火气”。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友善”的追求深度契合,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思想在城市肌理中的生动实践。
精细化管理是城市文明的“试金石”,丈量着治理水平的高低。所谓“精细”,不是对城市进行“一刀切”的严苛管控,而是在尊重民生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秩序与活力的平衡。上海对弄堂里的“早餐车”实行 “统一标识、定时定点”管理,既保留了居民熟悉的烟火味,又避免了占道经营;成都为街头艺人划定表演区域,让弹唱声与茶馆的喧嚣相映成趣,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目中有人”——关注老年人能否方便地搭乘电梯,考虑上班族通勤路上是否有便捷的早餐点,留意摊贩生计与市容整洁的平衡点……这种治理智慧,正是“和谐”价值观在城市运行中的生动体现。
烟火气是城市的“生命力”,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烟火气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是柴米油盐的实在、邻里交往的暖意、文化传承的鲜活。北京什刹海的胡同里,老茶馆与新潮咖啡馆隔街相望,传统与现代交融;广州的骑楼底下,老字号烧腊店的香气与街坊的闲聊交织,构成最动人的生活图景。这些场景中,“友善”的邻里情、“文明”的生活味自然流淌。反观一些城市曾盲目追求“高大上”,“一刀切”地取缔早市夜市、驱赶街头小贩,整洁了市容,却让城市失去了人情味。“没有烟火气的城市,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保留适度的烟火气,实则是守护城市的文化记忆与生活温度。
城市比拼的新维度,本质上是发展观的转变——从“物的积累”转向“人的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不仅是光鲜的建筑立面,更是市民脸上的笑容;追求的“和谐”,不仅是秩序井然的街道,更是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包容。杭州通过“城市大脑”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调控,让上班族少堵半小时;苏州对老菜场进行“微改造”,保留斑驳的墙画和熟悉的摊位,只升级水电和通风系统。这些举措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市民在城市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归属感。
当城市不再执着于“高度”的竞赛,转而深耕“温度”的营造,便真正触摸到了发展的本质。精细化管理的“细”,是于细微处见关怀;烟火气的“暖”,是于寻常中显真情。两者交织,共同勾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城市新模样——这里既有规则的秩序之美,也有人情的温润之光,让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幸福。(朝阳门工作室 张元一)